您好,欢迎访问陕西森美佳境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

18629585567

微生物基础知识学习与培训

发布时间:2023-04-15 15:00浏览次数:

微生物基础知识

微生物概述

 一、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是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 氏体、衣原体和蓝细菌(过去称蓝藻或蓝绿藻),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和霉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二、微生物的特点
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在形态上,个体微小,肉眼看不见,需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大小以微米和纳米计量。
2. 繁殖快:生长繁殖快,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细菌几十分钟至几小时可以繁殖一代。
3.代谢类型多,活性强。
4.分布广泛:有高等生物的地方均有微生物生活,动植物不能生活的极端环境也有微生物存在。
5.数量多:在局部环境中数量众多,如每克土壤含微生物几千万至几亿个。
6.易变异:相对于高等生物而言,较容易发生变异。在所有生物类群中,已知微生物种类的数量仅次于被子植物和昆虫。微生物种内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

§ 所以微生物是很好的研究对象,具有广泛的用途。

微生物学的发展 

    17世纪中叶荷兰人吕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用自制的简单显微镜观察并发现了许多微生物。
在19世纪下半叶推动了微生物学研究的蓬勃发 展,其中贡献最突出的有巴斯德、科赫、贝耶林克和维诺格拉德斯基。微生物学的一套基本技术在19世纪后期均已完善,包括显微术、灭菌方法、加压灭菌器(Chamberland,1884)、纯培养技术、革兰氏染色法(Gram,1884)、培养皿(Petri,1887)和用琼脂作凝固剂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分子水平上对微生物的研究迅速发展,分子微生物学应运而生: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并出现了一些新的概念,较突出的有,生物多样性、进化、三原界学说;细菌染色体结构和全基因组测序;细菌基因表达的整体调控和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细菌的发育及其分子机理;细菌细胞之间和细菌同动
    植物之间的信号传递;分子技术在微生物原位研究中的应用。经历约150年成长起来的微生物学,在2l世纪将作为统一生物学的重要内容而继续向前发展,其中两个活跃的前沿领域将是分子微生物遗传学和分子微生物生态学。

微生物简介

§ 微生物的相对大小
§ 微生物的分类
§ 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的相对大小 
 

微生物的分类

生物实验室安全与管理

实验室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首先提出这个概念是指为避免微生物在实验室可能对人,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或潜在危害,而采取的综合防护措施。
   是通过规范的实验室设计建造、实验设备的配置、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硬件)、严格遵从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和管理规程等(软件),确保操作生物危险因子的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的伤害;确保周围环境不受其污染;确保实验因子保持原有本性所采取综合措施的实验室 

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级

   危险等级Ⅰ(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危险等级Ⅱ(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危险等级Ⅲ(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能引起人类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危险等级Ⅳ(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能引起人类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或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病原体。

生物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三要素)

§1 安全设备、个体防护装置和措施 。
§2 实验室的特殊设计和建设要求 。
§3 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和规程目标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侵染,确保周围环境不受其污染的目的。

洁净实验室与生物安全实验室

§ 洁净实验室只针对实验环境提出洁净要求,不提供对人员或环境的生物安全保护。(超净工作台不能替代生物安全柜)。(100级) 
§ 普通的微生物实验(不进行病原微生物分离与鉴定)只要求在洁净实验室进行。
§ 进行病原微生物分离与鉴定必须在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

传统的无菌室



洁净室

 

洁净工作台

 

洁净度的等级

 

生物安全柜

 

生物安全柜分类

 
我们实验室就有一个生物Ⅱ安全柜,主要做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葡萄球菌。

微生物的操作

 

器具消毒处理方法

实验中所用到的器具都要经过高压灭菌,如,滤器,滤膜,枪头,实验用水,都需121℃灭菌20分钟。评价高压灭菌的杀菌效果。(用高压灭菌指示卡来鉴定)

培养基的制备及使用

    一、称量时注意培养基粉末,必要时佩戴口罩或在通风橱中操作;先加少量水,充分混匀(避免结块),然后再加水之所需要的量;脱水培养基,加水后适当加热不停搅拌使其快速溶解;琼脂培养基加热前浸泡几分钟;个别成分培养基,应将不同成分分别加入适量水中,并充分溶解后再加至所需要的量。所有培养基经过加热溶解后,根据培养基不同的温度进行高压灭菌,有些试剂不需要进灭菌,可直接使用。
    二、经过高压灭菌的培养基应尽量减少重加热时间,平皿形成2mm厚的琼脂层,过多过少都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凝固后的培养基应立即使用或存放在暗处在4-12℃冰箱的密封袋中,最多存放一周,或按照厂商提供的标准执行。
    培养基不能凝固的原因:1.制备过程中过度加热 2.低PH值造成培养基酸解 3.称量不正确 4.琼脂未完全溶解 5.培养基成分未充分混匀。

0917-2658585